河北教育(德育版)
主办单位:河北省教育厅
国际刊号:1004-6208
国内刊号:1004-6208
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》来源期刊
       首 页   |   期刊介绍   |   新闻公告   |   征稿要求   |   期刊订阅   |   留言板   |   联系我们   
  本站业务
  在线期刊
      最新录用
      期刊简明目录
      本刊论文精选
      过刊浏览
      论文下载排行
      论文点击排行
      
 

访问统计

访问总数:25819 人次
 
    本刊论文
浅谈学校德育

品学兼优的学生人人喜欢,然而青少年良好品德的养成不是无条件的,环境和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。学校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,对塑造学生的灵魂,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。

  目前,由于主观、客观方面的原因,学校德育的目标、内容、方法等与社会生活还不和谐,有时甚至严重脱节。
  因此,加强德育工作必须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思想实际,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一切积极因素,与社会影响进行同步教育,引导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人价值观。
  怎样才能使学校德育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呢?我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?
  一、学校德育必须研究社会生活
  我们知道如果离开了人的需要,黄金和泥土除了其物理性质不同不外,也没有什么判别。同样学校德育脱离社会生活,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要,就只能是空中的楼阁,好看而不中用。因此德育必须研究社会生活。
  在德育工作中,我们怎样进行社会研究呢?
  1.要设置适合反映社会生活的德育内容。我们知道每门学科都有自身的逻辑结构,然而德育的内容确很难与社会实际问题一一对应。目前学校德育传递的内容通常是经过过滤、筛选纯而又纯的做人道理、基本原则和完美的道德典范,呈现给学生的只是美好、善良、非真实的一面。
  然而社会生活确并不如我们描述的那样美好、单纯,它是一个充满是非、真假、美丑、善恶的世界。当他们走向社会后,猛然明白社会并不象课堂上讲的那般“美好”,大有“上当”的感觉。因此,德育内容必须反映社会生活。
  2.学校德育应以研究学生、理解学生为基础。研究学生、理解学生不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道德说教,而是从青少年的实际需求出发,忠实地描绘他们的道德现实,解剖、分析其道德现状,探究青少年德育的规律。只有那种符合学生的需要,能激发、引起他们的关注,并产生情感共鸣的德育才会是有效的。
  3.要不断发展德育理论,解决新问题。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,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。现代社会是一个空前开放的社会,学校德育也应在竞争中不断改革、发展,研究新情况,解决新问题。社会生活是不断发展的,道德理论也要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。
  二、培养青少年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
  在日常生活中,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好与坏,善与恶,正当与不正当,合理与不合理之分。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道德养成既存在着正面因素,也蕴含着反面因素。能否趋利避害考验着青少年的道德判断能力,而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,需要培养。
  1.道德判断能力可以在社会大环境中培养。让学生投入到社会大环境中去阅读生活、参与生活、体验强烈地竞争与积极地合作,他们才能明白人与人之间的诸多关联以及各种关系的复杂。
  只有让他们看到社会不仅有主流、积极的一面,也有非主流、消极的一面,他们才能懂得社会上除了美好的东西之外还存在许多不良现象;才能明白自己作为一个公民,不仅有地位与权利,还有责任和义务。
  2.冲突的道德情境也是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重要途径。创设基于现实的冲突的道德情境,把个人放在更大的社会情境中,能刺激他从自己原有的行为和感情的狭隘范围里走出来,以一个社会成员的身份去行动、思考。
  问题的设置应以社会生活为中心,既包括与学生自己的生活有关的问题,也包括更为一般的生活问题,特别是那些使学生感到困难和困惑的问题。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、将他们已掌握的道德知识加以运用,有助于认识的深化和能力的提高。
  比如一个学生看见他的好朋友考试作弊,他可否应该告诉老师?他是应该对老师诚实还是对朋友忠实?对这些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,有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的道德思维能力,发展学生自己的道德观。
  社会是复杂的,在社会生活中需要学生作选择的方面很多。只有提高了学生的道德判断力,学生进行了理智思考,才能作出明智的选择。这样自主形成的道德观才能在学生心中内化、践行。
  三、引导青少年参与社会、干预社会
  现在许多人认为:“学生任务就是学习,其他的任何事都不要管。”其实这种观点对于学生的成长没有好处,反而会妨碍学生的发展,阻碍学生对社会的认识。
  1.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环境,人的任何活动都与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。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不是消极地适应自然,适应环境,而是在接受环境影响的同时又能动地改造自然,改造环境,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自己和发展自己。
  2.要使“好学生”成长为“好公民”离不开对社会的认知,离不开社会生活的磨练。只有把学生从课堂和书本的狭隘天地里解放出来,引导他们接触社会、参与社会,让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经受锻炼、接受考验,才能使出生时不适应社会生活的“个体我”成为崭新的“社会我”。
  3.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是由道德认识、道德情感、道德行为三个基本要素构成,而这三者是统一的,而统一的关键在于通过道德情感作为中介,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。知行合一是道德的基本特点,只知不行,不能把道德要求内化为道德品质。
  只有引导学生参与社会、干预社会,让他们明确自己的地位、权利、义务,意识到作为一个公民还负有改造社会的责任。
  总之,只有把学校德育与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,与社会影响进行同步教育,让青少年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道德思维,才有可能使我们的德育真正面向社会,为促进社会的发展服务。

特别说明: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,非《河北教育(德育版)》杂志官网,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。
版权所有 © 2009-2024《河北教育(德育版)》编辑部  (权威发表网)   苏ICP备20026650号-8